主内容开始

谁是沙中綫第三个牺牲者

最近,港铁沙中綫事件议论纷纷:有人将中科塑造成英雄,埋头追查「真相」;有人提出加强监管;有人则要求高官问责下台。我只知道,港铁已成为事件中第一个牺牲者,礼顿是第二个,那第三个又是谁呢?

 

今日香港有个比较特别的现象:立法会除了立法和监察政府,还喜欢做侦探;同时很多网民喜欢做法官,於未经科学化的论证就下结论。而从报章报道的事前及事后设计图纸可见,结构上基本是一致,只是接驳形式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专业工程师,以我20年经验,基於现有公开资料,最多只可以说是程序出错,说不上造假。我认为在未有实质证据前,都不应妄下判断,指工程质素有问题,更何况政府之前所作的回应是指港铁的报告资料有大误差,而非指工程质素有问题而影响安全。现阶段最重要是确定结构符合公众安全,以及进行相关的检讨程序。

在港铁红磡站「削铁事件」的阴影下,加强监管程序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但程序变繁复,只会直接增加建造成本,并非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重点是讨论如何改善,而非盲目指摘。这些大型基建以及公共房屋的用家都是香港人,资金来源也是香港市民,因此,政府在确保工程质素及安全的同时,也需要确保资源得到妥善运用。

 

应加强从业员的专业承担

简单作个例子:家里有个外佣,以往买餸都只需要把单据交给雇主,而雇主一向都是以信任态度来处理,连总数也没有加起来。但有一日,雇主从朋友处听说有外佣「打斧头」,其后便要求外佣每星期做买餸的支出统计表,而雇主再找公司核数师核对;雇主之后又听见新闻报道有外佣作假单据,之后便要求外佣每张餸单都要有发出人的签名及公司盖章——究竟外佣在买餸以外,还有多少时间做其他事务?刚刚的故事好像有点滑稽,但其实正正是今天建造业所面对的情况。每一个改动,都需要多重审批;每一工序,也要多重监管。能够给予工程人员运用他们专业知识去改动图则设计或施工方法的空间,其实非常狭窄。到时候,监管是加强了,但成本亦相应上升,最终承受的也只会是我们自己。

 

我在美国执业时,前辈教导,我的专业资格给予我巨大权力,但也有相等的专业责任,如果不小心使用,我会破产甚至坐监。今天,我觉得最重要是加强从业员对其专业责任的承担,要前线人员对自己的施工质素及安全负责,而安全管理人员也要对工地安全管理负责,承建商则要对自己的工程质素管理及安全管理负责。观乎今日的问责制只流於形式,由公司承担,并不是个人,真正被重罚的相关个人亦不多——但讽刺的是,其实所有事件都是由人造成,然而专业操守并不能由惩罚公司而有所提升。跟家里的外佣不同,建造业大部份持份者都受过专业训练,包括前线工人在内,大部份持份者如被赋予合适权力(包括看见施工不妥应有权停工),便可承担相等专业责任。

 

在建造业界,也有不少跟上述外佣例子的相似之处——今天,基本上大多数楼宇工程都受屋宇署制度监管。更改工程图则必须经屋宇署审批,若工地现场有需要更改工程图则,一些重大更改需要两个月审批,再加一个月申请开工批准,即最理想时间为三个月。我试过在一个住宅工地做地下渠管时,因遇到碎石,要更改地下维护墙做法,前前后后足足等了四个多月才可复工。

 

工程行政及管理成本暴增

其实,现时香港的工程公司都有合资格的工程人员负责管理及监管施工,也有由业主聘请的工程顾问公司委派持有专业资格的工程师负责设计及工程监管,双重监管之下,为甚么仍然要屋宇署「守尾门」?当一个政府部门要「守尾门」,其肩负的责任是不能有任何过失。而屋宇署要处理全香港所有图则的审批及图则改动,等候三个月的时间,当然也不算长。但既然工程公司及顾问设计公司都有专业人士,为何不信赖他们作出的设计改动,再将最后设计图则交予屋宇署作为纪录,以节省审批的程序及时间?屋宇署可作定期抽查,严厉打击违法者。如果担心顾问公司及工程公司不够尽职,也可以由业主聘请独立第三方顾问公司取代屋宇署现时审批图则更改的工作,以加快审批程序。

 

时间就是金钱,当工程时间加长,各方面的行政及管理支出都会相应增加,包括机械、保险及灯油火蜡等等。以我自己公司为例,今天投标所投入的行政及管理支出跟10年及20年前相比,占总工程额有以下分别:(见表)

w

大家不要忘记,建筑人工及物料成本在过往20年的增幅超过一倍。以政府土木工程过往20年的变化作一个比较,在成本已增加100%的工资及材料费用下,增加了80%的行政及管理支出是等於总增加260%。如果今次政府真的是加强监管,程序再加繁复,只会造成建造成本再度增加,而沙中綫红磡站事件里的第三个受害者就将会是我们香港市民。

 

(原文载於苹果日报(2018年9月20日)

留下您的评论

彭一邦博士工程师太平绅士

2018-10-31

彭一邦博士工程师太平绅士

行政总裁兼营运总裁

执行董事

标签: